![]() 日志正文
|
||
话蟋蟀
蟋蟀,也叫蛐蛐、促织。是一种令人喜爱的小精灵。它既是鸣虫,有的还是“斗士”。 在我们这里,每到夏末秋初的夜晚,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会从田野、从宅区、从四面八方传来蟋蟀“蛐蛐”的鸣叫声。由于蟋蟀很多,那叫声此起彼伏,或高亢激昂;或抑扬顿挫;或长短交织;或轻重缓急;或雄浑整齐。那叫声仿佛会驱散人们一天的疲劳,带来一丝丝凉意;又仿佛会使繁闹的都市变成幽静的山水田园,令人心旷神怡。
蟋蟀的种类很多,只按颜色分类,就可分为6类200多种。在我们这里,我见过的有三种,而常见的只有两种。一种是身长2厘米左右,颜色有黑色和棕黑色两种。有两种鸣叫法:一种叫法是“蛐蛐” “蛐蛐”,前一声“蛐蛐”与后一声“蛐蛐”有间隔;另一种叫法是“嘟.....”连续叫,每叫一声“嘟.....”都要较长时间,前一声“嘟......”与后一声“嘟......”间隔很短,几乎像不停顿。另一种蟋蟀身长1厘米多,颜色是深棕色,叫起来像豆蝈蝈叫,几乎不间断。发声近乎“蝈”与“呱”之间,无法用一个汉字来表述。还有一种不常见的蟋蟀,身长不足1厘米,颜色是灰白色。它经常隐藏在农家的厨房中,不易被发现。叫时持续发出一种“zi.....”的声音,尖而刺耳,有时初冬还能听见它的叫。前两种蟋蟀到处都有,特别是第一种。它们喜欢生活在洞穴或缝隙中。田间、草丛、石缝、瓦砾、垃圾等,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蟋蟀喜欢生活在阴暗处,属夜鸣虫,白天较少鸣叫。我们这里,在蟋蟀成虫的季节里,每当日落至黎明,蟋蟀会鸣叫一整夜。它们的交响曲宏亮、清脆、高亢,像行云流水不绝于耳,为烦闷的夜晚增添了些许灵动和活力。它们就像一群夜游的歌手,似乎在不停地呼唤黎明。
每年夏秋,我在养蝈蝈的同时,偶尔也抓蛐蛐、养蛐蛐玩,很惬意的。 抓蛐蛐也有很多窍门。 如果在野外的田间或草丛中抓,可以直接去找,因为蛐蛐较多,很容易找到。由于蛐蛐个头较小,浑身光滑,用手时,如用力过大会伤着蛐蛐,用力小又会滑脱,所以抓的时候既要快,又要用力适当。 蟋蟀喜欢阴暗处。如果它们生活的地方有草堆或片状杂物等,它们会成群地聚集在杂物下面,当你移开上面的杂物时,它们会匆匆四处逃窜。我经常利用蟋蟀的这一特性,将草类等杂物堆在蟋蟀生活的地方,大量扑捉。 如果在城市里,就要在晚上抓。无灯光时要有手电,再有一根铁丝或细棍类东西。听着蟋蟀的叫声慢慢接近,若是在洞穴或缝隙中,就用手电筒照着,用铁丝慢慢插入缝隙中拨动,大多数蟋蟀都会钻出来。钻出来的蟋蟀特别惊慌,行动特别敏捷,所以抓的动作必须快,必要时可用扣网扣。若是在杂草或瓦砾中,也要慢慢接近,一般都能发现。另外,在气温较高的晚上,蟋蟀爱聚集在有光亮的地方,如路灯下、有光亮的窗外墙根下、工地等,这些地方是抓蟋蟀较好的地方。 蟋蟀也经常生活在花盆下面。有一天晚上,我去路边抓蟋蟀,无意中听见一个单位大门两边的花盆间有蟋蟀叫。我借着门前明亮的灯光移动一下花盆,忽地蹦出好几只蟋蟀,我接着挪动,几乎每个花盆下都有,不一会就抓了几十只。
蟋蟀的口齿很锋利。我抓的蟋蟀有时养在盆里,有时养在罐头瓶里,有时养在笼子里 。有一天晚上我抓回几只蟋蟀,随手装在了一个尼龙网袋里。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网袋被嗑坏了,都钻了出来,跑的室内到处都有,费了很大劲才把它们找出来。 有的蟋蟀还是“斗士”。济公斗蟋蟀的故事家喻户晓。在我国,斗蟋蟀自唐代起就开始盛行了,经久不衰。今天,在山东、浙江、上海等很多地方非常流行,已经形成了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活动。一只能征善斗的好蟋蟀价格不菲。有专门饲养训练蟋蟀的专家。斗蟀人以虫会友,有很多讲究。还有用斗蟋蟀赌博的,赌资很高,输赢很大。我们这里的蟋蟀是不会斗的种类,令人遗憾。
如今正逢中华盛世,人们丰衣足食,正是斗蟀的好时代。人们茶余饭后,工作闲暇,养养蟋蟀,听听虫鸣,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我虽未亲临过斗蟀的现场,见到过的蟋蟀种类有限,但我们这仅有的几种也使我玩兴足矣。每年仲夏之夜聆听蟋蟀漾溢着的优美旋律其乐无穷,愿生活中这种蟋蟀交响曲的乐趣源远流长,直到永远。(图片网载) 下面听听我录制的蟋蟀协奏曲吧!
最后修改于 2016-12-08 15:16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