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我的蝈蝈情趣 (1) (2009年反季节繁殖的蝈蝈) 蝈蝈是一种欣赏鸣虫。玩赏蝈蝈,像斗蟋蟀一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我从小就养蝈蝈玩,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从抓蝈蝈玩到繁殖蝈蝈,又到反季节繁殖蝈蝈;从养当地蝈蝈到养外地蝈蝈,不断变换,不断求新。在抓蝈蝈、养蝈蝈、繁殖蝈蝈中获得无穷乐趣,结交了虫友,丰富了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这其中,电视台、报社也对此多次进行了采访报道。现在,有很多地方把养殖蝈蝈作为一种产业,并且致富。在此,我谈谈自己的“蝈蝈情趣”。
这是2009.11.繁殖的蝈蝈
采访
前天下午正在家里写博客,门铃突然响起来,是谁呢?拿起对讲门铃:“哪位”?回答的是男生:“是xx家吗”?我答:是啊。男生又说: “我是《松原晨讯》的记者,是刘秀波让我来的”。我开了门,来人大约三十多岁,挺派的先生。 我招待记者先生坐下。水果烟茶伺候。 记者:是刘秀波让我来的,她说她和您有个约会来采访,她已调长春《晨讯》去了,让我来了。我一路打听到您家的。 事情是这样:刘秀波原来是《晨讯》记者,07年11月来我家采访我搜集制作昆虫标本的事。当时我正繁殖冬蝈蝈,还没有繁殖出来。她采访结束后说:“等您繁殖出蝈蝈后我还来”。就这样留下一句话,她对我的采访见报了,我的蝈蝈出来又死,死了又出,现在是她留下那句话的第三个年头了,她也没再来。 来的记者和我同姓,是一个很少的姓氏,聊起来很随便。 记者:《晨讯》要办一个新栏目,叫“金镜头”,以照片为主,专门报道百姓中的人和事。我们正在搜集素材。刘秀波向我介绍了您的情况,说您有...... 我说:我这蝈蝈刚出来,先出来的有十几天了,晚的是今天才出来的,你看看吧。 他问这问那,边问边拍照。以蝈蝈为中心。采访了两个多小时。 这个采访今天又见报了,也又引来了电视台的记者。 说起蝈蝈话就长了。 2009年反季节繁殖的蝈蝈
人间自古宠蛩灵,秋夏村郊觅影声。 翅振枝头四野静,音鸣巷尾几街清。 乡间劲奏田园曲,闹市欢歌山水情。 小巧玲珑何靓丽,乾隆喻此混秋宫。
我的蝈蝈情趣(2)
回忆
在我的童年时代,就养蝈蝈玩。抓蝈蝈,听蝈蝈的叫声,是非常惬意的事,很好玩。 小时候抓的蝈蝈有三种:草蝈蝈、蛤蟆蝈蝈、豆蝈蝈。(学名的蝈蝈就是指豆蝈蝈)
(豆蝈蝈)
(注:这种叫法,是我们这当地的民间叫法,学名怎么称呼,我一直没找到,只知道蝈蝈是螽斯科昆虫)
在我们这里,(松嫩平原)这三种蝈蝈在自然环境下,成虫的时间是不同的。最先成虫的是草蝈蝈,一般是6月底,生命期一个月左右,到8月初就比较少了。其次是蛤蟆蝈蝈,一般是7月初成虫,生命期2个月左右,到9月底就很少了。最晚成虫的是豆蝈蝈,一般是7月底8月初(立秋前后),到十月初就很少了,生命期2个月左右。(这里的生命期指成虫后) 这三种蝈蝈叫声迥异,最好听的是豆蝈蝈;最漂亮的是草蝈蝈,有黑色、绿色和褐色三种基本颜色。蛤蟆蝈蝈主要是翠绿色;豆蝈蝈翅短不会飞,相对好逮,草蝈蝈和蛤蟆蝈蝈都能飞,最能飞的是草蝈蝈,一次可以飞几十米。 那时候,家乡那蝈蝈很多,每年夏天我都要抓。养蝈蝈的笼子是用高粱杆扎或用麦秆拧成的,主要是用高粱杆扎的。扎成的笼子样式很多,有三角形、四角形、多角形、塔形、宫殿形等;有一层的、两层的 ,还有多层的。笼子挺美观的。一直到我参军入伍才暂时停止了玩蝈蝈。 由于从小就长时间玩蝈蝈,所以对蝈蝈产生了很深的情节。 在八十年代,从市里回家的路上还能听到蝈蝈叫,九十年代以后,从市里回家的路上就再也听不到蝈蝈叫了。
(这是88格的笼子和几种小笼子) 我的蝈蝈情趣(3)
繁殖蝈蝈 (正在产卵)
戎马生涯十几年,转业回乡后又开始养蝈蝈。 那是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在马路上听到蝈蝈叫。顺着蝈蝈的叫声走去,只见卖蝈蝈的用木杆挑着蝈蝈,足有上千只。那上千只蝈蝈齐鸣的合奏曲响彻了百米直径的方圆,很有气势。那叫声,给城市送来了山水田园气息;那叫声,使多少行人驻足;那叫声,打开了我尘封的童年记忆......我情不自禁地买了两只。从此,养蝈蝈的激情不能自已。 (笼子里的蝈蝈)
每到夏天,到街上买,到野外抓,出差也抓。骑车去抓,坐车去抓。一抓就是几十只。 说起抓蝈蝈,虽然有乐趣,但也是苦事。盛夏初秋,烈日炎炎,野草丛中,山岗洼地,乱石沼泽,哪有哪抓。那小精灵很不好抓,见了人迅速逃跑,或跳到草下,或凌空飞起。有时扎破了手,有时刮破了衣服,30度左右的高温让你大汗淋漓。虽是这样,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抓它个天翻地覆誓不罢休。 论抓蝈蝈的技巧和经验,我还很可以的。 由于自然状态下的蝈蝈生命周期很短,并且只能是在夏秋季节,最多3个月,没玩够就销声匿迹了。所以我想,能不能自己人工繁殖呢? 有了这种想法后,我就几次给中国社科院动物研究所去信咨询。后来给我提供一个信息,让我与河北农学院一个教授联系。我去了信,得到的答复是:若玩,就自己琢磨吧,若经营,就交3000元咨询费。从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还有繁殖蝈蝈经营的呢?哪来那闲钱,还是自己研究吧。 我分析了蝈蝈野外的生殖环境,自己就在家里给创造了它野外生殖需要的环境让它繁殖,果真就繁殖出来了。哇!当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2009年冬繁殖的蝈蝈)
我的蝈蝈情趣(4)
饲养蝈蝈
这是2007年冬繁殖的蝈蝈
蝈蝈繁殖出来了,要养大。这养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蝈蝈是杂食性昆虫,什么都吃。说它难养,是因为它有互残的恶习。(就是互相吃,主要是蜕皮时)繁殖的第二年,我在一个鱼缸里(700x450x300)孵化出了几百只,最后只成虫了十几只,都互相吃掉了。为了使繁殖的蝈蝈能多成活一些,我制作了一个88个格的笼子,一个格里只能养一只。想一想,88个格子,喂一次需要多长时间?何等麻烦? 蝈蝈孵出以后,要经过6次蜕皮才能羽化成虫,一般需要两个月左右时间。生长期长短与温度高低有很大关系。 上面提到的三种蝈蝈我都孵化了。其中豆蝈蝈孵化过河北的,河南的,当然还有当地的。我孵化蝈蝈,曾做过详细记录,給蝈蝈编号,什么时间退的皮,还撰写过论文、散文。 养殖蝈蝈虽然很麻烦,但见到小生命出来了并一天天长大,又清脆的名叫,别有一番乐趣。 后来我又想,能不能反季节繁殖呢?如果在严寒的冬天,在新春佳节之际,屋外白雪皑皑,屋内蝈蝈鸣叫声声,那不是寒冬里的盛夏吗?那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于是就开始探索反季节繁殖。经过一番努力,反季节繁殖也成功了。在寒冬里,在室内聆听蝈蝈那宏亮叫声,真是心旷神怡、养性怡情啊! 《养笼蝈蝈也怡情》是《花鸟世界报》发表的我的散文。
一只老铁和一只老菜
两只老铁
冬养蝈蝈
窗观萧瑟雪飘飘,室览欣荣泛绿涛。 蟋蟀消音才入土,蝈蝈反季又出槽。 青头体健鸣声翠,铁尾胸宽唱调高。 敢向寒冬求盛夏,群蛩振翅乐陶陶。
我的蝈蝈情趣(5)
由蝈蝈派生的米粘画 ( 这是在棉布上粘的米粘画 ) 一个从来没绘过画、也没搞过什么艺术的我,突然就制作出了米粘画,并且在市里举办的画展中两次获得一等奖,这说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却是真实的。 我所以突然能创作出米粘画,是源于我要抒发情感中对蝈蝈的一种情结并产生了灵感。 所 所谓情结,我的理解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因对某种事物的深刻印象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 我对蝈蝈的最深情结,就是小时候第一次见到蝈蝈时,是在草甸上见到的一只草蝈蝈的漂亮翅膀。他的漂亮翅膀使我为之一振,觉得十分可爱,非常喜欢,从而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所以,后来每当看见蝈蝈时,总是情不自禁的想起那“第一次”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由于喜欢蝈蝈,心想,如果把蝈蝈画出来挂在墙上,不就可以随时随地欣赏了吗? 于是,不会画画的我就找来纸笔画起来,画出后不很像,主要是留下的笔墨痕迹难看。心想,要是颜色均匀,没有笔墨痕迹就好了。又反复画了几次还是不行。又想,怎么能没有痕迹呢?能不能用别的什么东西代替水彩呢?于是又想到了粘,想到了用米粘。想到了就做。这一试,粘出来的蝈蝈还有点像。又总结经验反复改进就真的像了 我 十几度 这个思路上的改变和试验,一下子 一个新的艺术门类产生了——米粘画。 后来 又粘蝴蝶,粘鸟类、兽类等,大到狮子老虎,小到蚊子苍蝇。
开始时在纸上粘,后来在棉布上粘,最后在木板上粘。所用粘料由小米扩展到大米、玉米、芝麻、沙子等等。制作米粘画是一门及其费功夫的艺术,没有一定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是不行的。我粘一只十公分左右的蝈蝈或蝴蝶一般要用一天多时间。我粘的一幅蝈蝈图和一幅蝴蝶图各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一幅画用个十天八天工夫是很正常的。所 草丛草 所谓所所谓所谓自动颜色 (粘这幅蝴蝶图用了30多天)
一只小蝈蝈,可做大文章。从抓蝈蝈到繁殖蝈蝈;从正常繁殖到反季节繁殖;从画蝈蝈到米粘画,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现象到本质步步深入,不断产生飞跃。 多年养蝈蝈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开动脑筋拓宽思路,不断探索创新,勇于吃苦,就一定能取得成果。
注:这是2010年元旦录制的蝈蝈交配视频剪切片段。如果不是养蝈蝈,很难见到这样的场景,所以,这个视频还是比较难得的。
最后修改于 2010-04-03 09:44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